第225章 双喜临门(2 / 2)
杨天义与三人拱手道别之后,便骑上马匹,率众出城。
然而,他刚刚走出城门,便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
与城内寂寥无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门外,却是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人群。百姓们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竟是一眼都望不到边。
老百姓的想法,朴实而又善良。他们宁可相信,杨天义此次回京只为加官进爵,因此,在他们的脸上,并无丝毫担忧与不平之色,有的只是——舍不得!
百姓们其实很少能见到这位曾经的督抚大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辨是非好坏。
与那些喜欢作秀一般访贫问苦的官员们相比,百姓们觉得,与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施舍似的送些柴米油盐,倒不如踏踏实实地施行一些善政,让所有百姓都能从中受益来得更为实在。
天下间,最不可欺的便是民心,而最难得到的,也是民心。
欲得民心者,必要取信于民。试图以小恩小惠取悦于民者,虽不为过,却未免舍本逐末,落于下乘了。
正所谓“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观之杨天义所为,他也平叛,却非杀人盈野,既还天下太平而护佑百姓元气;他也争利,却是取富济贫,收掠贪官之财而反哺百姓衣食;他也施恩,却又注重实效,摈弃表面文章而惠及百姓冷暖。
像这样心系于民、利让于民、权用于民的官员,便是没有一次看望慰问的经历,百姓又岂会不将他的名字铭记于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听说杨天义要走的时候,那些刚刚返乡的难民们,便又从四乡八里纷纷赶来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意思就是,好官,是靠做出来的,而非说出来的。
对于真正的好官,百姓也绝不会吝啬自己的感情。
见杨天义走了过来,百姓们便自动让开了一条道路,只是这条道路太过狭窄,窄到只容他一人经过。
杨天义心里暖融融的,便强忍住内心的感动,从马上跳了下来,在人群中穿行而过。他仿佛觉得,自己能够记住每一张脸庞,每一道目光,每一句问候。
而这些,加在一起,便是民心。
郊送的百姓绵延十里之外,杨天义是清晨出城,却一直走到将近中午时分,方才再次上马而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得此殊荣,夫复何求?
泪别太原之后,杨天义便一路东去,过阳泉,经苇泽关后进入河北,又由石家庄折而东北行进。近千人马晓行夜宿,十多天后,已是来到了顺天府境内,在涿州城稍作休整。
眼看京城只剩下一天的路程,杨天义心中略为舒缓,却又忽地想起一件事来。
半年之前,自己带着五十万两银子从这里出发,半年之后,自己又带着五百万两银子经这里返回。要说崇祯派自己出去这一趟,那可真是赚大发了!
正在他感叹人生滑稽之时,皇甫涵忽然满脸欢喜地拉着彦歆前来拜见:“大人,卑职跟您报喜来了!”
皇甫涵伤愈已有月余,而在养伤期间他与彦歆朝夕相处,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突飞猛进。
此时见他们携手而至,杨天义心中早已猜到了几分,便笑眯眯地问道:“哦,喜从何来啊?”
“大人,彦档头她,她已有了身孕。”皇甫涵一脸的神采飞扬。
“你呀!都这个时候了,还叫什么彦档头,应该叫娘子才对!”
杨天义大喜过望,便一边纠正着皇甫涵用词不当,一边上前连声道贺,又拍着胸脯保证,等到回京之后,便马上为二人*办婚礼。
彦歆一脸羞涩,只是低着头不肯说话。
经过这许多事情之后,她对杨天义的看法已完全改变,心中亦是把他当作了至交好友。当听到杨天义亲口允诺愿为二人主婚,她愈发羞怯难当,便甩开了皇甫涵的手,像个小姑娘似的一人跑开了。
皇甫涵也是有些不好意思。只不过,他如今有皇上御笔题词在手,早已是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虽是被杨天义打趣地颇有些羞臊,但眉目之中,更多的还是得意洋洋、顾盼生豪。
晚上歇息的时候,杨天义又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朱玥。没想到,朱玥却是俏脸泛红,面若桃花,便趴在他的耳边含羞答答地轻语道:“天义,我正想要告诉你,其实,我也有了。”
“你也有了?有什么了?”杨天义猛地翻身而起,两只眼睛顿时便瞪得像铜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