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 离去(2 / 2)
“是,门生明白了!”到这时,光时亨也是明白,陈演不打招呼带他过来,根本也是没有给他退步。
在这几个大佬面前退缩,漫说是前途,身家性命也是难保的很了!
门生如此,陈演也是脸上有光,当下看看魏、范二人,陈演淡淡一笑,道:“日前的这件大事,风声两位想必都听到了……朝中大事,却不能由着这几人胡闹,所以,学生有一个计较,还要请二公一起商议一下了……”
对时局和大明前途的看法,在场众人都是一般相同,而且与他们相同态度的,绝对是占朝中大臣的主流。
所以行眼前之事,众人都没有什么负担,当下俱是微微点头,在陈演的延请之下,一起步入陈府客厅,细细商讨起来。
……
……
陈演的府邸就在朝阳门附近不远的坊中,距离这钟鸣鼎食的相府不远就是城门,天色已晚,城门眼看就要关闭,但仍有三十余人,六七辆大车,十五六匹马和骡子、驴组成了不小的队伍,暮色之中,人群马队向着城门处缓缓行来。
“梅村,老实说,今天真的是有两个意外。”看看快要到城门,青衣小帽,神色萧然的龚鼎孽向着同样穿着便服的吴伟业道:“第一,你耽搁到现在才走,我很意外。第二,为什么要和老汤这个夷人一并走,还带着他那些学鬼画符的徒弟……还当宝贝一样,我可就更加意外了!”
老实说,为什么要带汤若望,还有由东林党人办起来的首善书院改建的历局里把汤若望的那些徒弟都带走,吴伟业自己也不明白。
他只知道,动员汤若望到南京,再带上这些“人才”还有机器设备,那一整套观星的玩意儿……加起来,太子最少花了两万银子!
这车队出城还会和护卫骑队会合,这些都是小爷叫人招募的勇役,二两五钱一杆的鸟枪就买了一百多支,加上大车,骡马,一路的嚼谷用度……这用钱岂在少数?
这么大费周章,吴伟业只说不值,沿途道路是从京师到通州,再到德州,从水道下张秋,然后起旱,经东昌府再到泰安,再到淮安,沿途或水或旱,都是通衢大道!
现在山东并没有大股闯贼,只有最多数百人的小股杆子,而且也不敢攻掠州县,更不敢劫漕运官道,毕竟总兵官高杰所部现在就是在东昌一带驻马,再往南有“花马刘”刘良佐带数万兵马在河南正阳,而在山东临清,尚有刘泽清一部,这几镇,再和庐州的黄得功一镇加起来,就是弘光年间赫赫有名的江北四镇了。
有这几镇在,左良玉带在和白旺等闯营大将扯皮,张献忠已经把目光瞄上了四川,这一次南行,应该说最多是有惊,绝不会有险。
但皇太子如此花钱,大费周章护卫自己和汤若望的安全,吴伟业也只能感恩戴德,心中也唯有“效死以报”这几个字而已了。
“鬼画符?”吴伟业还在沉吟,汤若望这个洋鬼子倒是先不服气,出来放炮解围:“徐光启老先生也是鬼画符?崇祯六年,我与他靠着这星相历学,重编了历书,你们现在用的是我编的,还是老历?这要是鬼画符,龚孝升,你千万甭再用了!”
提起这个,当然是无人不服气,现在通行天下的历法,就是眼前这洋鬼子和徐光启一同编著出来,费心费力,极其精当准确。
事实上,一直到后世为止,中国人用的历书,就是这色目人所编。
当时的士大夫对这些西洋人也没有太深的抵触心理,毕竟朝廷还指着人家编历书算天文,也指着这些洋鬼子帮忙铸造,徐光启和孙元华师徒,就是西风东渐的第一批投身其中的士大夫,徐光启不仅能铸炮,还对几何天文学都极有兴趣,并且著书推广,而孙元化更是铸炮能手,可惜毁在了登莱之乱里了。
至于汤若望组成的这个历局,在历史上是经历了李闯进京和建奴进京两件大事,后来历局为清朝所有,而满清统治者的颟顸无理性也是汤若望想象不到的,在康熙初年的天文之争中,汤若望被判绞刑,差点就丧了老命,后来虽然证明他是对的,但汤若望辛苦带出来的十几个徒弟,全部被判斩首执行。
数十年辛苦精华,一朝丧尽,这个打击是沉重的。
对朱慈烺来说,保全这个洋鬼子不是主要的,非我族人,用心也是传教,用处不大。他着眼的,是对方带来的新学,还有这十几二十个已经精通西学的中国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宝贝疙瘩!
在吴伟业反对的时候,朱慈烺也是真的没好意思真说啊……在他心中,一百个大才子,怕也抵不上一个精通几何天文学的历局学生呢……
龚鼎孽的盛气也被汤若望一炮打的哑火了,其实他心中也别有怀抱……眼看一个个至交好友,东林复社的同道都走的七七八八,而他因为侍妾反对,自己也怀着投顺新朝的鬼胎……种种心思,七上八下,自是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当下只向着汤若望摆手,道:“别的不说,亏你平时一直说传教为主,别的事都是辅助,今日怎么了,为了赚钱别的就不管了?”
汤若望成行,实在是朱慈烺以皇太子的身份,亲自相见,允许此人将来在南京兴建教堂,在崇祯年间的一次大教案之后,传教士传教十分辛苦,只能靠耶苏会不停的从欧洲运镗床和自鸣钟、望远镜等军用民用的物品来打通关节,甚至他们还在商议,要不要组建一支几百人的雇佣军火枪队,北上帮助大明攻打建州蛮夷……毕竟耶苏会在大明经营多年,而大明怎么说也是一个文明国家!
如果不是这样,一心传教的汤若望,又怎么肯离开北京?
这些事,自是绝密,汤若望只是嘿然一笑,却是扭过头去,不理会一心找碴,就是想吵一架的龚某人了。
“孝升啊,”吴伟业厚道一些,向着龚鼎孽道:“我知道你别有怀抱,但弟有一言请兄牢记在心!”
“什么?”
“将来之事:看太子!”
“哼,别说你们的太子了!”龚鼎孽今日情绪,也颇有和此事的相关处,他看看左右,用极低的声音对着吴伟业道:“你大约不知道吧?王铎在南京盛赞小爷仁德英敏,此事已经颇有人知道,并且会有人拿来做文章。今番京城空虚,不少人在计较南迁之事……此事,你万万不可牵扯入其中!”
“怎么?”吴伟业道:“南迁才是正道,为什么说不得?”
“唉,此中干系甚重,朝中这些诡谋心机,你知道什么。”
在文章诗词上,吴伟业是比龚鼎孽强过十倍,但在打听消息,通晓人心上,龚鼎孽又比这个三吴大才子强了许多。
当下见吴伟业颇有不服气的地方,龚鼎孽顿足道:“王铎和你,帮小爷经营名声,甚至是为小爷自己南迁监国造势,稍有智识的早就看出来了。这件事办的殊为不智,告诉你吧,光提皇上南迁,犹有可说之处,但事情仍然艰难的很……颇有人打算杯葛此事,以为新朝进身之阶!你要知道,现在人心大变,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光景了!如果有谁敢提太子南迁,我来问你,就一个唐肃宗灵武即位故事,皇上听了,还肯放小爷走不肯?而且,皇上的性子十分猜忌,你看他会不会很喜欢提起此事的人,还有小爷,会不会吃挂落?”
这一番话,说的又快又急,简直要没有章法,但对吴伟业来说,却是醍醐灌顶一般,很多一直没有想明白的事,一下子就通透了许多。
他看看一脸倒霉像的龚鼎孽,和声劝道:“孝升,以你之才,留在京师可惜了的。以身事贼,将来你会后悔。”
“哼,我可不会后悔。”龚鼎孽扭过头,一脸不屑的道:“将来的事准定是我对,你瞧着吧。”
“好,我也不同你争。”吴伟业知道这个好友天份极高,但品格等而下之,所以用君臣大义相责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当下也冷笑一声,向他道:“事一新朝犹有可说,如果建奴再入关呢?”
“啊?”龚鼎孽一呆,挠头道:“你这话……”
“没想过?”吴伟业用讥诮语气道:“叫你剃了头留辫子,事完一朝再一朝,你又如何呢?”
这样的事,在当时还真的很少有人去想。事实上,留在京师的官员确实很多,十之八九的大明官员都选择了侍奉新朝,奉李自成为新主。
但清朝一入关,这些留在京的官员,又十之八九出城逃走,不愿意侍蛮夷为君,而明朝真正翻身的机会,又是在失掉南京后的剃发令上,吴伟业一句话,包含的信息量极大,一时间,叫龚鼎孽听的也是呆了。
“此事,我要和陈百史商量!”
龚鼎孽的一向态度,其实也只是当时很多青年官员对新旧交替态度的一个缩影罢了。陈名夏和他平时相交甚厚,思想也颇为一致的,这个人才气天份更高,更加的长袖善舞,在东林和复社中,陈名夏也远比龚、吴二人更受重视,他的态度,才是极为关键要紧的。
“好好去商量吧,孝升兄。”
今天是实实在在的完成了一个皇太子交办的任务,吴伟业心中甚是笃定。现在大局日渐紧张,皇上也根本顾不上查考皇太子的功课,他打掩护的担子也可以卸下来了。
再下去,就是带着汤若望一路回南,在南京,还有新的局面在等着他们!
只是,出城之后,回首顾盼,吴伟业也是心情沉重:京师之中,情形这般吊诡,看似平静,但底下暗流涌动,大事向何方向发展,皇太子是否能得偿所愿,皇帝又是如何决断,这,都是极为复杂难言之事了。
他长出口气,无论如何,京城是在他身后了,看向前方,汤若望等人正兴致颇高的赶路,天暮时寒,草舍孤烟,虽然萧索,但在兴致高的人眼中,却是有勃勃生机。无论如何,这道路,却也是终究要靠人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