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立场(2 / 2)
“正是如此,反正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对吧。”
两人说好后,吴铁生就去找到外长周仁康,让他对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转交的停火请求做出正面答复。
当时,〖中〗国对停火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日军必须全部撤离朝鲜,给予朝鲜王国正式的独立地位。二是〖日〗本放弃篡夺的琉球王国,回去琉球王国的独立地位,并且承认〖中〗国是琉球王国的保护国。
前者是冯承乾提出来的,面后者是周仁康加进去的。
必须承认,周仁康是个很有头脑、也很有战略眼光的外交家。在他提出让〖日〗本放弃琉球群岛之后,立即得到了冯承乾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如果琉球群岛一直在〖日〗本控制之中,〖中〗国海军就得呆在东海里面,很难在战时顺利进出西太平洋,也就没有与〖日〗本海军、甚至是美国海军抗衡的基础。
显然,〖日〗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
当时,〖日〗本当局只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向〖中〗国表示,愿意与〖中〗国共同管理、或者是分界管理朝鲜。
四月八日,周仁康以朝鲜王国为不可分割的主权国家为由,拒绝了〖日〗本的提议。
战火没有熄灭,而且愈发凶猛。
四月十日,〖中〗国军队攻占了平壤南面,具有关键战略价值的开城,打开了前往朝鲜首都汉城的门户。
同一天,〖中〗国海军在对马海峡拦截了一支前往朝鲜的〖日〗本船队,击沉与俘获〖日〗本船只八艘,毙伤俘〖日〗本官兵与船员上千人,还缴获了上万吨军事物资。当时,由“古鹰”号等四艘重巡洋舰为主的〖日〗本舰队就在一百多公里外。迫于〖中〗国海军主力舰的威胁,〖日〗本舰队并没前来交战。
四月十二日,周仁康采取主动,提出朝鲜的日军必须无条件投降。
可惜的是,〖日〗本当局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朝鲜日军也没有打算向〖中〗国军队投降。
十三日,冯承乾签署了封锁〖日〗本本土的作战命令,派出了〖中〗国海军仅有的八艘潜艇,随后〖中〗国公布了封锁海域的范围。
名义上,所有前往〖日〗本的船只都要接受检查,而离开〖日〗本的船只则要事先通报。
只是,介于欧美列强没有与〖日〗本断交,所以封锁并不严密,仅是一种象征,即〖中〗国海军拥有封锁〖日〗本的能力。
事实上,当时〖中〗国海军只有八艘潜艇,而且其中六艘是只能在近海活动的小型潜艇。
六艘小型潜艇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赠送给〖中〗国海军的,而那两艘排水量有一千二百吨,能到远洋活动的潜艇,则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处理过剩军事物资的时候由〖中〗国海军huā低价钱买来的。
大概是一战的经验,冯承乾并不怎么重视潜艇。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靠的不是潜艇,
而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
只是,这八艘潜艇很快就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四月十六日,一艘在九州岛西南海域活动的小型潜艇开创了这次战争中,〖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第一个战果,用两条鱼雷击沉了〖日〗本海军的一艘轻巡洋舰,还击伤了另外一艘〖日〗本海军的战舰。
仅仅一天之后,一艘经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的潜艇在土佐湾附近伏击了一支从高知前往大阪的船队,用鱼雷击沉了其中的三艘民船,并且在上浮之后用甲板炮击沉了另外一艘民船。
这两次伏击战,充分证明潜艇是一种可怕的海战利器。
此后,〖日〗本海军的小型舰艇就很少出港了,而〖日〗本的国内航线也全部转移到内海,民船没再进入西太平洋。
更长远的影响是,冯承乾终于认识到,合理使用潜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两次伏击战,为〖中〗国海军发展潜艇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潜艇部队的大发展提供了帮助。
要知道,虽然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建造主力舰的能力,但是只要得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帮助,建造潜艇肯定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