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为民出头(2 / 2)
王童谢过之后,正准备告辞走出营帐。
岳云却突然想起一件事,连忙叫住他低声说道:“王先生,此事还需保密,疏通打点之事虽是为了百姓,我等问心无愧,但传出去总不太好。而家父又偏是一个嫉恶如仇,宁折不弯之人,如若知道我等以此法使曹公公答应大军缓期再撤,虽不会怪罪我等,但心中却会不快。所以……”
王童心下更是感动,当即便拜倒行礼道:“岳公子一片孝心,实在让在下汗颜,在下定将此事只告知几个当事商绅,并叮嘱他们保守秘密,勿泄于他人知晓。”
他告辞之后,立刻走到营门口,将几名身穿锦袍的商绅召到一僻静处开始商议起来。
王童的口才的确甚为了得,不过半个时辰就说服了这些人,然后便让这几名商绅立刻回镇上开始筹备银钱。
待到入夜之时,王童又来求见岳云,称已经筹集到了五万贯铜钱,只是不知这些钱财是否够入那曹公公法眼。
岳云惊叹于王童的办事效率,对此人的能力更是刮目相看。只是王童问筹到的钱够不够这个问题却让他犯了难,因为他也不知道这曹公公的胃口有多大,这时代的官场送礼打点应该是个什么标准。
犹豫了片刻之后,岳云便决定先用一个麻袋装上两万贯铜钱前去面见,而其余的三万贯铜钱装在另外一个麻袋内,放在帐外,由亲兵看管,随时恭候。他和王童则先进去和曹公公谈一谈,探探他的口风。
***************************************************************
岳家军大营内的一处僻静营帐内,曹公公刚用过晚饭,帐外的士兵热得汗如雨下,他在帐内却是舒服之极。
这曹公公正半闭着眼睛斜躺在一张白铁制成的凉椅上。他身上只穿了一件薄薄的红色丝绸内衣,将腿脚和手臂都裸露在外面,现出一身皱褶的白肉。只不过这内衣居然是做成肚兜的外形,实在让人有些瞠目结舌。
在他的身旁有三个眉清目秀的小太监服侍他。一个给他打扇,一个给他捶背,还有一个正端着一盆凉水给他泡脚,一丝丝冰凉顺着盆中的凉水传到脚上,再浸入体内,化解着他内心的燥热和焦虑。
他在临安可是内廷的副总领太监,在十余年前就随同宋高宗赵构一起逃亡,经历了兀术对赵构的“搜山检海”抓捕行动。和赵构算是同过甘苦,共过患难的老人了,所以深得赵构信赖。此次居然被派来干宣旨这类“跑腿粗活”,也足见赵构对岳飞撤军的重视程度了。
这时,那名打扇的小太监一边打着扇,一边露出阴霾的表情说道:“公公,这位岳元帅的架子摆得也恁的大啊,除了宣旨时见了个面,您来了一天了,都未曾到您这里拜会一下,明摆着没把咱们放在眼里!”
曹公公一双小眼晴现在更是眯成了一条缝,他听罢只鼻中哼了一声,慢条斯理地说道:“岳元帅身为一军之帅,军中事务必然繁忙,何况咱们内廷之人原本就不待外臣看重,他抽不出时间也在情理之中。小顺子,咱们把该办的事办完就行了,岳元帅乃是我朝名将,手握重兵,可不是你能够非议的!”
那名叫小顺子的小太监已跟随曹公公多时,自然听出曹公公其实心中极为不满,他当即便火上浇油地说道:“公公,名将又怎么了?官家一个旨意下来,他还不是得屁滚尿流地照办?何况官家早就不待见他了,咱们何必还……”
“住口!官家的心意可不是咱们可以揣测的!”曹公公却立刻打断了小顺子的话。
他乃内廷之人,宫中消息灵通。自然知道官家和丞相秦桧有意借这次得胜之机,趁机和金人再度议和,顺便削了三大将的兵权。但秦相虽然权势滔天,却还未能独揽朝政,和秦相一直不和的赵鼎与张浚两位前宰相对议和一事极为反对。眼下朝中两派正争得火热。自己何必去趟这淌混水。
那小顺子却是一脸委屈地继续说道:“公公,您可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不跟那些武夫一般见识,可人家却根本没把您放在眼里。您看俺跟您也外出公干过多次了,在地方上就不用说了,那些知府县尉们哪次不是见公公您一到,就乖乖奉上孝敬银钱……”
顿了一下后,他又说道:“就是张元帅那里,对公公您也是毕恭毕敬的,甚至出手比那些地方官们还大方得多。可到了岳元帅这里,他统的兵比张元帅多一倍,治下的地盘也大得多,还是金军没攻取过的荆襄之地……那可是鱼米之乡啊!不是战乱之地!按理说这岳元帅荷包里的钱财理应比张元帅更充裕些,可怎么就一直摆出穷得叮当响的样子,象是生怕咱们找他要钱似的!”
小顺子的话正说到曹公公心坎上了。他作为赵构最信赖的内廷副总领太监,以往到地方上办事,各地的地方官无不把他侍候得舒服舒服的,不但吃得好、睡得好,还有银两土特产什么的孝敬。
可到了这岳家军营地,已经整整一天了,岳飞除了安排了一处僻静营帐作为自己的住处外,就只供应了一日三餐,还是极为平常的菜肴。至于孝敬银钱什么的,更是子儿都看不到一个。和他平时到其他地方的情况相比,实在相差悬殊。
张俊和岳飞同样是手握军权的领兵大将,张俊的治下还是连年战乱的淮西,经济状况比岳飞的荆襄之地差远了,但自己去张俊处时,张俊可是奉上了整整三万贯铜钱啊。这岳飞还真的那么不懂事,就把自己就晾在这里了?
就在曹公公心中烦燥之时,门口的随行侍卫却禀报道:“公公,岳元帅的大公子岳云带着一位年轻书生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