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调集人马(2 / 2)
这边,一顶帐篷已经撑了起来。聂振邦走进帐篷里面,中间已经摆放好了一台书桌。应急灯挂在帐篷上,这使得帐篷里比较亮堂。
没有椅子,所有人,都是站着的。聂振邦看了一眼旁边的刘俊威和夏宏。缓缓道:“同志们,这一次,洪水的来势之凶猛,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根据流量来计算的话,今年的洪水已经超过了咕年的特大洪水。这对我们红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挑战。鹿山大堤,是这一次抗洪的重中之重。一旦鹿山大堤失守,接下来,对全省都将是一个沉重的灾难。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好鹿山大堤保护战的工作,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确保鹿山大堤的安全。”
说着,聂振邦转头看着夏宏道:“夏宏同志,在物资上,鹿山市这边还缺少什么?物资,还是人手,你们尽管开口,只要我能做到的,只要省里面能做到的,我在这里,表个态,省委省政府,绝对不设置任何的门槛。一律答应。”
听到聂振邦的话语,刘俊威和夏宏的脸色都凝重严肃起来。聂书记的话,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好处。但是,两人很是清楚。任何的时候,天下都没有白吃的午餐。有好处,必定也有风险。就好比现在,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聂振邦的目的,自然是只有一个,不管如何,不管怎么样,务必保证鹿山大堤的安全。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事情。
如果,一旦出现了什么批漏,到时候,两人都要承担不小的压力和责任。
沉吟了一下,夏宏点头道:“聂书记,目前,鹿山市的编织袋和砂卵石储备还是小了一点,另外,在人手上,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还能再调拨一支部队过来。鹿山市的防汛工作,从启动一级戒备之后,到现在,已经是二十矢的时间了。现在,市里面,不少基层干部,最长的也是二十天没有下大堤了。不少人的身体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人手现在是最欠缺的。”
听到夏宏的解释,聂振邦没有说话,沉吟了一下之后,聂振邦抬头道:“好口物资和人员,我来想办法。具体的调度,刘俊威同志和夏宏同志负责。务必保证大堤的安全。”
说完之后,聂振邦拿起了电话,直接拨通了民政厅厅长李启胜的电话。一接通,聂振邦直接道:“李启胜同志吗?我是聂振邦,现在,民政厅这边,务必想尽一切的办法,紧急调度一千顶帐篷和两万套救生衣以及一百万个编织袋过来。能做到么?”
李启胜是民政厅继沁南生之后又一任厅长。也算是自己这一系的,李启胜此刻,却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点头道:“聂书记,请您放心,我一定做到。””
挂下了电话之后,聂振邦却是翻了翻手机,从手机里,找出了一个号码,拨了过去,等那边传来了一个声音之后,聂振邦却是直接道:“我是红江省省委书记聂振邦。请帮我转粤州军区司令部。”
等待了一会之后,电话那端,传来了一个洪亮的声音:“振邦同志,你好。
说话的,是粤州军区的司令员。古辉军上将。作为大军区正职领导,身份地位,甚至比之自己,还要高半级。毕竟,不说其他,单纯从数量上来说,全国有三十几个省市,却只有七大军区。
所以,在古辉军面前,聂振邦是不敢怠慢的。微笑着道:“古司令,你好,打扰你了。””
古辉军浑身上下,都滞有强烈所军人气息,做事说话,直来直往,寒暄过后,古辉军就直接道:“振邦书记,打电话过来,是有什么事情么?”
说到这里,聂振邦也不藏着掖着,直言不讳道:“古司令,这一次,怕是要麻烦你了,红江省,目前的防汛形势压力巨大,全省已经动员起来了,省军分区以及红江省内驻军部队和**官兵已经全部调动起来了。但是,在人员上,还是有一定的缺口,我是找古司令你支援来了。粤州军区这边,能否抽调一支部队过来,支援红江的抗洪。”
说到这里,聂振邦却是补充一句道:“古司令,请您放心,在流程上,我绝对不会让你为难,我这边,马上向上面请示汇报。”
古辉军沉吟了一下,聂振邦会做人啊。以聂振邦在上面的关系和背景,再加上,聂家本来就是军队系统出身。在军队体系里面,还是有着巨大的人脉关系。光凭这一点,聂振邦要一个命令下来,不成一点问题。但是,聂振邦先给他打电话这就是一种尊重,这就是会做人的一种体现。随即,古辉军点头道:“振邦书记,你这是什么话,军队的发展,从来都是离不开地方的支持的。红江省,是粤州军区重要的兵源基地,以往,常说军民鱼水情。现在,不就是体现军民同心的时候了么?我这边,立刻抽调一个旅的兵力出来,安排军机直接飞鹿山机场。”
听到古辉军的话,轰振邦松了一口气,道:“古司令,多谢了,等红江的抗洪结束,我请您喝酒。”
挂下电话,聂振邦又给乔易人办公室拨了一个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是蒋义涛,但是,很快,乔总的声音就传了过来,在和乔总说明了红江的情况之后,乔总这边,也十分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军委的命令,将在十分钟之内下达到粤州军区。
挂下电话,聂振邦转头看着刘俊威和夏宏,此刻,两人都是十分吃惊,聂振邦倒是笑了一下,很显然,这两人被自己的能量给震住了。
聂振邦缓缓道:“物资和人员,最多两个小时之内就会陆续抵达。”
话音落下,帐篷的帘布被掀开,鹿山市的市委副书记牛卫国走了进来,神情严肃道:“聂书记,刚刚接到国家防总的电话,第一波洪峰,将在晚上十一点经过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