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太美了(2 / 2)
西汉时,乌孙是西域最强大的部落,12万户,63万人。以畜牧为业,善养良马。公元前119年,张骞成了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率300人带着数以万计的牛羊金帛到了乌孙国,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随后,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国更是遣使送张骞归汉,献马报谢。后又遣使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先把自己的侄女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了年迈的乌孙王昆莫,细君公主5年后离世。刘解忧正是在堂姐去世后,成为了另一位和亲的公主。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风俗不习,但解忧没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史书上记载她“欣然从命”。
一个女人要是能超脱个人天地里的日常琐屑、情爱恩仇,走出去看天下风云,总是大气而令人激赏的——解忧是这样,她的侍女冯嫽也是如此。她们走出了自我,整整努力了54年。她嫁人、生子、参政——什么都做了,她累了,想回家。于是,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这年冬天,解忧回到了汉地。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三十六国。另一位女子,与解忧不同,她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出发,她的目的地是北京。伊帕尔罕,她的本名并不为人们所知,如果说香妃,那便是大大闻名了。对于这位传说中有着迷人体香的维吾尔族女子,武侠小说、影视作品都有不少描写。她是从天山脚下飞来的一朵美丽的蝴蝶,迷住了大她20多岁的乾隆爷,也迷住了后来的文人墨客。于是,有关她真实的历史已经被各色的传奇故事所掩盖。历史上,乾隆皇帝那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妃子,入宫便封了和贵人,此后又成了容妃,也就是传说中的香妃,颇受荣宠。史载,她不仅随乾隆南巡,且在乾隆东巡,游泰山、拜孔庙时,也随行伴驾。
容妃55岁离世,葬在了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不过新疆也有一个香妃墓在今日喀什市东北郊区。传说,是乾隆令能工巧匠雕刻了一位仿真“香妃”,送“她”回到了故乡。
鸠摩罗什和玄奘佛教传播史上的译经家,几千年前,在丝绸之路上往来者必有坚韧的毅力,笃定的信仰。张骞如是,解忧如是,鸠摩罗什如是,玄奘亦如是。
鸠摩罗什这位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的男子,自幼随母出家。《高僧传·鸠摩罗什传》中说他“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鸠摩罗什的神思俊才,传遍整个西域,人们非常钦服。鸠摩罗什的名声不仅远播西域,也东传至长安。前秦苻坚久仰大名,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坚派7万大军出征,临行前嘱大将吕光:“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
公元383年吕光攻破龟兹,鸠摩罗什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其脚步也停在了甘肃。公元401年12月20日,后秦姚兴大败凉军后,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16年!时年58岁。此后从事译经,成为一大译经家。神奇的是,鸠摩罗什圆寂后,其舌头化为舌舍利,印证其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
另一位高僧则从东土经西域诸国前往印度求学,一路也风餐露宿走了17年。这便是小说《西游记》描述的广泛被人们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从大唐国土出境后,途经八百里流沙,历七十余国。小说中玄奘出行前,唐王与其结拜为兄弟。而历史上,玄奘法师在西行求法中,确实有过一次结拜行为,不过不是与唐王,而是当时西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高昌。当时的高昌王麹文泰盛情邀请玄奘,原本没打算去高昌的玄奘改道而行。麴文泰从清早等到半夜,听说玄奘到了,打开城门,出宫列烛相迎。高昌王想方设法要留住玄奘,奈何其西行意志坚强,不惜以绝食抗拒,后两人结拜为兄弟。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书信,给沿途24个国家的国王,助他西行。
岑参和李白边塞景、关山月流传千年
长安在唐时发展成了国际化大都市,西域的异域风情自然在商业往来中大量涌现。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姬”“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唐诗又是史上的瑰宝。而唐诗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描写边塞的。“天苍苍,野茫茫”的西部大地,金戈铁马、雄浑苍凉,正符合诗人豪迈奔放的血质。
在西域众多文化名人中,岑参是在诗词创作方面做出贡献最多的一位,公元749年(天宝八年),30岁的岑参充当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到了安西。但是到边疆后并不得意,便于751年(天宝十年)初秋回到长安。754年(天宝十三年),岑参又作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岑参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关于火焰山的诗作,在《经火焰山》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边塞诗无论多么雄浑豪放,始终萦绕着一种无计消除的乡愁。不过有一个人与他们不同,因为他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虽说关于他的出生地不止一种说法,其中出生于碎叶城得到众多人认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说:“唐代诗人李白,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20多岁时的李白在北庭写出了《关山月》《静夜思》的名篇。
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李白喜欢听西域音乐,看西域歌舞。在长安时,他银鞍白马度春风,笑入胡姬酒肆中。西域的大漠、雪山、戈壁、长河、落日、古战场、废弃的城池以及辽远的地平线,气势磅礴,带着一种深情在其中。李白的热血、诗情与西部这条雄伟的骨架和脉络相合,他是中华大地之子,也是西域天山之子。
吴承恩和林则徐吐鲁番称火洲,坎儿井灌葡萄,岑参的诗里虽然写了火焰山,但让它名闻遐迩的却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得化成汁哩!”这里是我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
吐鲁番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年降雨量仅为16毫米,而蒸发量达3000毫米。但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却有“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园”的生命奇迹。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将天山上的雪水,引到了一片片绿洲,延续着不息的生命。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军前效力”时是1843年,1845年年底被道光皇帝释回内地,虽然时间不长,却在新疆留下许多佳话。1844年12月,林则徐从惠远城出发,在乌鲁木齐过了春节,又经过吐鲁番到焉耆,过阿克苏,穿越沙漠到莎车,于1845年5月4日到达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在和田河畔的荒原上勘察完垦务后折向喀什,回到吐鲁番,于1845年11月到哈密,历时一年,行程万里,足迹遍及新疆的北部、南部和东部。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限于吐鲁番,为数30余处,推广到伊拉里克等地又增开60余处,共达百余处。
另一次新疆兴建坎儿井的高潮是光绪九年(1886年)建新疆行省,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近200处,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都新建不少坎儿井,并进一步扩展到天山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昆仑山北麓皮山等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河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首诞生在新中国时期的歌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是在茫茫戈壁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