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章 万里驰援(1 / 2)
最快更新锦医卫最新章节!
李建中组织一切能够利用的人力物力,顽强的抵抗着缅军的攻势,作为一个医生的儿子、举人出身的六品通判,统帅不到两千临时征召起来的军队,即使再加上思忘忧带来的五百孟养兵,要抵抗拥有战象和西班牙火枪手助战的七八万缅军,怎么看都像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或者说,天方夜谭。
偏偏李建中把仗打得有声有色,竟把兵锋正锐的缅兵牢牢的拖住了。
明军最有力的盟友,无疑是施甸和永昌府之间那险峻崎岖的地形,西面的潞江(即怒江)和东面的澜沧江都可以顺着河谷走,偏偏这段路位于两江之间,除了山还是山,缅军虽然兵凶势大,却难以展开,地形限制了他们的数量优势。
另外,李建中并不是什么声名卓著的名帅勇将,他在战场上那几手,离戚继光、俞大猷的差距简直有十万八千里;但他是位优秀的地方官,又是个第一流的名医,前一重身份使地方豪强、士民百姓都愿意为他出力,后一重身份让伤员得到了良好的救治,得以保持长期作战而士气不衰。
附近不少村寨的头人,自己或者家属曾经在生病时,得到过李建中的悉心诊治,现在轮到他们报恩了,有的派子弟前来协守,有的供应粮草兵器,源源不断的支援这支并不强大的明军。
永昌府的官员也全力动员起来,知府高明谦本来一直消极避战,但他现在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经和李建中绑在了一块,如果李建中挡不住,莽应里兵下保山城,他这个守土有责的知府,也就只能追随施甸知县的脚步,用三尺白绫自我了断。
种种因素的叠加,使李建中这个初上战场的文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在水眼关坚守了三天,直到加尔德诺指挥西班牙火枪手,不顾伤亡的进入密林,付出巨大代价之后逼近关卡,他才率军从容撤走,然后沿着通往保山城的道路,继续节节抵抗。
但李建中非常清楚,永昌府能够动员的力量已经到了极限。他这个小小的通判再也没法为国家做到更多了,所以他每天都会从前线发出告急文书,向武定参将邓子龙,向大理和腾越的驻军,向昆明的巡抚饶仁侃、巡按苏酂、黔国公沐昌祚火急求援!
知府高明谦尽管身处相对安全的保山城,却远比李建中更害怕,他不但附署了所有的告急文书,还通过同乡同年同门同榜的关系,向昆明方面泣血哀告。谓:“无兵无粮,内外交困,仆尤与缅贼作决死战。粉身碎骨而不顾,唯保山军民何辜,永昌百姓何辜,缅贼一至,玉石俱焚,宁不扼腕痛惜?乞速发天兵,若援兵不至,则仆与城同殉矣!”
好一番张巡守睢阳的悲壮义烈,只可惜李建中亲冒矢石在前指挥的时候。高大人还缩在府城里头……
永昌府经由大理、楚雄通往昆明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好几拨六百里加急信使打马狂奔而过。
凡是去往昆明方向的,每人眼睛都是熬得血红,甩着鞭hua儿不要命的鞭打马儿,恨不得插上翅膀直接飞进昆明城。把前方的告急文书直接塞到诸位封疆大吏的手掌心。
凡是从昆明回来的,那就大有不同了,人人垂头丧气,或者吁天长叹,或者愤懑难平。骑着马儿磨磨蹭蹭的往回走,眼睛里时不时的闪过迷惘——就这么回去,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前线浴血奋战的同袍。
作孽呀!再往昆明去的信使,见到前面垂头丧气回来的同袍,登时如六月天一盆冰水兜头浇下来,浑身冷得彻骨,甚至有人当即拨转马匹,与其在昆明去受那口腌脏气,不如回永昌前线,还能替弟兄们搭把手。
这不,大理城外,两名刚从前线下来的信使,和从昆明回来的弟兄说了几句,登时含血喷天,拨转马头就要回永昌,前面那拨信使又劝他们再走一趟昆明,也许饶大老爷和苏巡按这次就回心转意了呢?
两拨人吵吵嚷嚷犹豫不决,正没道理处,却见听得远处人喊马嘶,不知多少兵马过来。
朝廷大军来了?信使们惊疑之色,顿时变作了欢欣鼓舞。
苍山下,洱海边,一支明军正在前进,火红的鸳鸯战袄,高擎的日月战旗,长刀胜雪、长枪如林,又有战马拉着虎蹲炮、将军铳、一窝蜂、百虎齐奔等等各色火器,端的是支久历战阵的精兵。
当先那员大将跨着黄骠马,鞍袋斜挂一支点钢枪,面如重枣,hua白的须发随风飘扬,烂银盔上一团红缨犹如火焰般跃动,身后一面大旗迎风招展,高书一个邓字。
都指挥佥事、武定参将邓子龙!
信使们大喜过望,有这位抗倭御寇屡建奇功的老将军率兵出征,前线可保无忧。
他们一起鞭打马匹迎上去,老远就下了马,持着六百里加急的金字牌直迎到邓子龙马前:“标下参见邓老将军!老将军可是去永昌的?咱们李通判苦战水眼关,老将军来得正是时候!”
邓子龙白眉一扬,并没有急着答话,而是面露困惑之色,拈着颔下白须久久不言。
信使们急了,有一个就膝行趋前,扯住邓子龙的马镫苦苦哀求:“小的万死,求老将军速行,保山告急,永昌危矣!”
邓子龙白眉拧成了疙瘩,尽管很不想让这些忠心耿耿的信使失望,却不得不实话实说:“本将并非去永昌的,黔国公发来的命令,是叫本将去协守顺宁。”
啊?信使们面面相觑,一个个张口结舌。
那位扯马镫的信使急得大叫:“错了,错了,缅军打永昌甚急,打顺宁的只有一支偏师,邓老将军应该去咱们永昌!”
邓子龙尚在犹疑,一员文官拍马而前,指着信使们斥道:“胡说八道,兵事自有黔国公、饶大老爷和苏巡按运筹机宜,你们一介武夫懂得什么?邓将军,黔国公给你的军令是什么。你不会不知道罢?”
这员文官姓胡,挂着兵备道职衔,正是奉命饶仁侃之命出来监军的,说罢,他目光炯炯的盯着邓子龙,丝毫不肯通融。
邓子龙几番欲言又止,做武将的哪里敢和文官相争?更何况黔国公发来的命令,明明白白写着要他去协守顺宁。要是敢抗命,虽胜犹斩!
“邓将军,你想清楚,违抗军令、率大军擅自行动,是要掉脑袋的!”胡道台又阴阳怪气的加了一句。
邓子龙仰天长叹:“几位弟兄,本将是奉命去顺宁的,只能爱莫能助了,你们再等等,也许后面……”
本想说也许后面还有到永昌的援军。可邓子龙看着那几名信使哀求的眼神,实在不忍心再骗他们。
邓子龙率大军在漾濞驿转道向南,沿着漾濞江直下顺宁。永昌信使眼睁睁的看着大军远去,一个个气得五内俱焚……
昆明,巡抚府邸,hua厅之上只有饶仁侃和苏酂两人。
饶大老爷的气色不太好,本来胖乎乎的脸有些浮肿,心焦冒火的道:“苏老弟,沐昌祚几次三番来催着发兵,高明谦也有一伙同门同榜每日里轮流来说项,请增兵增饷救援永昌。老哥我这里快顶不住啦!”
云南比别处有所不同,文官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沐英平定云南的功劳极大,明仁宗曾特铸征南将军印,拜封每一代黔国公为征南将军。总掌云南军政世世代代,永不罔替,再加上云南山高皇帝远,中枢颇有鞭长莫及之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黔国公对地方的影响力,比别处的公侯伯都大。
沐昌祚虽然不怎么精明,当年被张居正耍得团团转,但也不至于就是个傻瓜,万一永昌陷落,他这个黔国公还能高兴吗?
高明谦则从另外一个方面对饶仁侃施加了压力,不同于李建中只是个举人出身,他是正儿八经的两榜进士、天子门生,琼林宴上唱出的,那关系网就深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