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心惶惶(1 / 2)
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心惶惶
29日夜间,整个蛮度都疯狂了。
半天过去了,数十万蛮军竟然没有找到一支只有几千人的突击部队!
交战区域才多大,不过区区数千平方千米。拥有几千名官兵、上千部战车的突击部队没有上天下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凭空消失。别的不说,那么多外形特异,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战车肯定无法全部隐藏起来。
那支突击部队到底到哪里去了?
鲁拉贾帕尼在考虑这个问题,古吉拉德在考虑这个问题,新德里的军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没有突击部队的消息就是最坏的消息。
虽然蛮度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支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即将攻打新德里的消息在当天傍晚就传开了。可以说,蛮度政府封锁消息的做法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没有正确的消息来源,所以传闻变得越来越恐怖,甚至有不少新德里市民认为华国军队已经包围了新德里,即将发起总攻。
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夜幕刚刚降下,新德里就乱成了一锅粥。
有点能力的市民拖家带口的向郊区逃跑,没有能力的只能留在家里,唯恐天下不乱的则趁火打劫。在蛮度政府做出反应,在鲁拉贾帕尼命令守军镇压暴动、可以按照战时法律就地处决行凶暴徒之前,至少有上千家商店遭到洗劫,数百人死于暴乱。随后,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又有数百名暴徒与平民被军警击毙。
当天晚上,鲁拉贾帕尼宣布新德里戒严。
混乱的局势得到了控制,可是市民心里的恐惧愈发膨胀。
大厦将倾,没人愿意留下来等死。
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离开新德里,逃避这座即将毁于战火的城市。
恐慌情绪很快从民众中蔓延到军队里,很多刚刚组建的预备师的逃兵现象激增,虽然鲁拉贾帕尼签署了战时法令,军官可以就地枪决逃兵,但是当逃兵还有一线生存的希望,留在新德里只能是死路一条。
此时,新德里最需要的不是军法,而是一条能够稳住人心的消息。
问题是,鲁拉贾帕尼与古吉拉德都没有这样的消息。
虽然已经有足够的情报证明,突破瓜廖尔与阿格拉防线的华国军队规模不大,只有几千人,根本不可能攻占新德里,但是就在当天傍晚,西线战场上的3个华国陆军主力野战军进入了战备状态,66军主力到达伯尼哈尔山口,61军与62军在蛮巴边境线附近集结。不管鲁拉贾帕尼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得认清现实,那就是,东线战场上的华国军队距离新德里只有400千米,西线战场上的华国军队距离新德里也不过500到800千米,如果裴承毅打算攻打新德里,3个野战军加上1支加强旅级别的突击部队,足以撕开还没有完全建好的新德里防线,在数日之内攻入新德里。
确定怎么打之前,首先得确定对手想怎么打。
华国军队已经摆开架势,仿佛即将攻打新德里。
问题是,博帕尔的战斗已经开始,华国军队会同时攻打两座城市吗?
鲁拉贾帕尼不敢轻易做出决断,古吉拉德也无法立即做出判断。
虽然美国顾问一再强调,华国军队的首要目的是打下博帕尔,不是攻占新德里,但是鲁拉贾帕尼与古吉拉德必须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蛮军肯定会死守新德里,华国军队肯定会占领新德里。如果裴承毅断定等到蛮军部署好防御之后攻打新德里,华国军队将在城市战中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他就有可能选择先打新德里。当然,不是说裴承毅会为了新德里放弃博帕尔。按照古吉拉德的分析,裴承毅很有可能用38军在博帕尔消耗蛮军的有生力量,等到61军、62军与66军占领新德里之后,用得到充分休整的54军、77军、21军、24军等主力野战军强攻博帕尔。到了9月底,裴承毅还将获得15军、16军、17军三支空降军,以及扫荡了东北地区的27军。如此一来,即便华国军队要在博帕尔付出很大的代价,裴承毅也能在占领博帕尔之后挥师西进,将战线推到阿拉伯海沿岸地区,与东线军团会师。更重要的是,按照这套打法,华国军队在占领博帕尔之后就能越过纳尔莫达河,将主力放在南面的战场上,不用回头攻打新德里。从整场战争的角度来看,这么做既可以避免主力部队大范围调动带来的后勤问题,又能加快战争进程。
如果只看表面分析,古吉拉德的推测非常有道理。
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能在攻占博帕尔之前打下新德里,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问题是,有能力首先打下新德里吗?
看上去,华国军队在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对新德里很有威胁,实际上,这3个军基本上没有打到新德里的能力。
别的不说,3个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就足以让裴承毅放弃首先攻打新德里的行动。
共和国陆军能在东线战场上所向披靡,一口气把战线向西推进上千千米,除了前线主战部队攻击能力异常强大之外,与后勤保障稳步到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共和国陆军在瓦拉纳西就会停下脚步。
算上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共和国陆军的主战部队只有11个野战军与3个空降军,总兵力不到40万(算上陆航与空军的参战人员,也才50万),为这些部队提供后勤支援的保障部队却多达80万,其中共和国陆军有20万(包括各野战军留在后面的后勤人员)、巴基斯坦有35万、孟加拉国陆军有25万,如果算上用来控制占领区的部队,以及即将入蛮参战的尼泊尔陆军,保障部队超过120万。这还没有算上在共和国境内提供后勤服务的30多万军人。如果全部算上,为了支援50万作战人员,总共动员了150万人后勤人员,相当于3名后勤人员保障1名战斗人员。如果严格计算,只计算参加作战行动的战斗人员,将战斗部队的后勤人员都归入保障部队,则战斗人员与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比6。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比例不算高。
东南亚战争期间,每名战斗人员需要11名保障人员;半岛战争期间,每名战斗人员需要9名保障人员;口木战争期间,每名战斗人员需要16名保障人员(与主要以空中作战与海上作战有很大关系)。即便放眼全世界,这个比例也不算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每名战斗人员的保障人员多达21人;阿富汗战争中,这一比例高达32;即便在伊朗战争中,也达到了16。
保障部队的比例降低,与运输工具的性能提升有很大关系。比如在半岛战争中,共和国陆军保障部队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列车与卡车,而这场战争的主要运输工具已经变成了运输机,空运在以“吨千米”计算的运输总量中占了30%,而在战术运输中所占的比重更是超过了60%(战略运输仍然以海运为主)。与陆运相比,空运有两个很明显的优势,一是运输速度快、是陆运的20倍以上,二是占用人员少、仅有陆运的20%左右。用y-14c与20吨标准载重卡车相比,1架只有2名飞行员的y-14c能够在1天之内向1500千米外的战场运送100吨物资,而要达到同样的运输量,即便不考虑公路的里程比实际距离更远,也至少需要出动50辆载重卡车,以接力的方式向前线运送物资。由此可见,运输机节约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人力资源。虽然空运的成本比陆运高,y-14c飞一个架次相当于10辆载重卡车跑同样的路程,但是在全面实现电动化之后,空运的成本已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高强度军事作战中,空运节约下来的时间与人力,有降低成本的效果。综合计算,空运成本并不比陆运高多少。
后勤保障效率提高,与基本战争思想没有多大关系。
换句话说,前线指挥官仍然得首先考虑后勤保障。只有在确保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指挥官才能策划作战行动。
对攻打新德里的作战行动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
因为集中力量打赢东线决战,西线战场上的部队以驻防为主要任务,所以裴承毅命令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进入战备状态的时候,后勤保障根本没有到位。也就是说,就算裴承毅下达了进攻新德里的命令,3个军也到不了新德里。
除了运输物资的后勤保障部队,还有作战物资的问题。
按照总体战争计划,东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才开始向西线战场调动作战物资。因为需要同时调动作战部队,所以主要通过海运向西线运送作战物资。海运的周期最长,物资只能送到卡拉奇,再通过铁路送往前线。受蛮度海军几艘残存的潜艇影响,运送物资的船队将跟随舰队一同前往阿拉伯海。如此一来,舰队离开孟加拉湾之后,船队才会进入蛮度洋,作战物资最快也只能在9月上旬到达卡拉奇,在9月中旬送到前线部队手中。整个物资运送工作都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无法提前。
也就是说,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连作战物资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