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大好机会(1 / 2)
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八十二章 大好机会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美军与2058年6月中旬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部署调动是由陆军参谋长布吕歇尔上将策划与组织的,但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轮调动的真正策划者是住在白宫里的杜奇威。
必须承认,杜奇威确实是一位军事才能非常出众的统帅。
调整防御部署的时候,杜奇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出人意料:向俄罗斯增兵。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杜奇威不但让布吕歇尔把美国陆军的精锐部队派了过去,还将出兵数量增加一倍,在俄罗斯成立东欧战区,将司令部设在莫斯科,前去担任战区司令的也是随同他参加过中东战争的陆军上将阿尔梅尔。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曾经担任美军欧洲战区司令、在2045年任美俄军事协商委员会美方首席代表、并且在2052年帮助俄罗斯起草了军事改革方案的施泰德上将更适合莫斯科的职位,但是考虑到施泰德的民族身份(德裔)、以及在俄工作期间与俄军闹出的事情,杜奇威还是把具有荷兰血统,而且办事更加稳健的阿尔梅尔派了过去。
暂且不说别的,仅仅这个人事任命就让人难以理解。
要知道,除了杜奇威与陆军参谋长布吕歇尔之外,阿尔梅尔是美军中东战区司令的最佳人选。因为前两者都不可能出任战区司令官,所以阿尔梅尔实际上是中东战区司令的头号人选。战争爆发前,阿尔梅尔就是地中海联合部队(由美国、以色列、土耳其与马耳他等四国出兵组建的区域性军事力量)的司令官,长期在土耳其活动(司令部就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非常了解中东局势。按照美军习惯,参战之后,阿尔梅尔就以联合部队司令官的身份行使战区司令官的职权。也就是说,杜奇威已经默认由阿尔梅尔出任中东战区司令,并且希望这位参加过中东战争的“老兵”能够在这块连接欧亚非的战场上取得骄人战绩,扭转被动的战场局势。
更重要的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替换阿尔梅尔。
众所周知,2041年的中东战争,美军一败涂地,特别是在北方战线上,美国陆军几乎输掉了所有本钱,反而是陆战队与以军主导的南方战线有点起色。即便不考虑美国陆军在这场被称为“败得最彻底”的战争中损失了多少优秀军官,参战的大部分美国陆军将领都受到牵连,布吕歇尔是在10年后才借扩军的机会在最后时刻晋升为陆军上将。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太多的将军遭到贬黜,布吕歇尔才在没有多少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于2055年出任陆军代理参谋长(受中东战争影响,直到这个时候,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位置都空着,要么由国防部长兼任、要么任命一位代理参谋长),并且在2057年初得到杜奇威支持,正式出任陆军参谋长。到战争爆发的时候,7个战区级司令中,只有阿尔梅尔是陆军将领,其他6个都与陆军无关。虽然在美国陆军中,仍然有一大批上将,而且从资历来看,在2054年才晋升为上将的阿尔梅尔确实年轻了一点,但是从经验与才能来看,确实很难找出一个比他更加适合中东战场的指挥官了。
杜奇威把阿尔梅尔派往俄罗斯,显然意义深远。
再从增派的兵力来看,几乎所有人都会相信,杜奇威打算在俄罗斯大干一场。
到6月30日,美军就向俄罗斯增派了4个整装主力师、用来补充在之前战斗中遭到重创的4个师的近5万名官兵、以及用来重新武装这4个师的全部重型装备。虽然补充兵员大都是新招募的“娃娃兵”,很多都是18岁到20岁的年轻人,而且缺乏训练,有的甚至刚刚高中毕业,所以这些补充兵员都得在俄罗斯接受为期数个月的训练,但是从这一行动看得出来,杜奇威的决心非常坚定,即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俄罗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让美军新兵去俄罗斯接受战前训练,也是比较符合情理的。原因很简单,等到这些美国新兵具备基本的战斗素质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迎来2058年的秋天,因此让这些美国大兵尽快适应俄罗斯的环境,特别是秋冬季节的寒冷环境,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很有帮助。也正是如此,美军将训练基地设在了涅涅茨自治区的伯朝拉河河口(北极圈内,而且远离北大西洋暖流,距离最近的城市有数百千米)。
相对而言,6月份只是小打小闹。
7月份,美军增援俄罗斯的行动才算进入高潮。
根据美国军方的记录,仅在7月10日之前,就有12支运送作战部队与专门为美军运送作战物资的船队到达俄罗斯。因为摩尔曼斯克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虽然名义上是俄罗斯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但是年吞吐能力还不到2000万吨),即便随着夏季到来,阿尔汉格尔斯克也能接纳商船(该港冬季封冻,船只需要破冰船的帮助才能进港),俄罗斯北方地区的港口仍然无法接纳这么多的船只,而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港口全都落入共和国手中,所以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船队都去了波罗的海。问题是,除了加里宁格勒之外,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只有圣彼得堡一座港口城市(确切的说,只在芬兰湾东部有一段长度不到500千米的海岸线,而圣彼得堡就位于芬兰湾的最东端),且吞吐能力也最多只能支持一支船队。受此影响,美国不得不出面帮助俄罗斯说服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是欧盟成员国,而且与俄罗斯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不可能向美国船队开放港口),让这3个与俄罗斯有着密切关系的波罗的海国家开放港口。
显然,要宣布中立的国家开放港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与立陶宛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作为欧盟成员国,都享受欧盟的集体安全保护,即任何入侵这3个国家都是入侵欧盟,将遭到欧盟集体反击。如此一来,美国与俄罗斯都不敢拿这3个小国怎么样。作为中立国,并不等于要与交战双方断绝一切往来。按照相关的国际法,只要不参与军事行动、不为交战方提供军事援助、不帮助交战方获取军事力量,即只要不对战争产生影响,国家间的正常交往不受影响,而且人道主义援助等旨在保护战争国平民的行为还得到了国际法的支持与保护。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借波罗的海3国的港口向俄罗斯运送粮食、药品、乃至工业原料等非军事物资,而将军事物资与作战部队送往俄罗斯的港口。当然,美国与俄罗斯都得为借用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而支付巨额费用。
当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与立陶宛向美俄提供便利,肯定让共和国非常不满。
早在年初的时候,即美国参战后,利用这3个国家的港口向俄罗斯运送物资,共和国就向欧盟与3个当事国发出了正式外交照会,要求3个波罗的海国家严守中立,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中欧友谊的事情,不然将为此承担一切后果。因为在接下来的第一轮进攻战役中,共和国军队摧枯拉朽般的歼灭了100多万俄军,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上千千米,甚至越过了俄军的乌拉尔防线,攻入了欧洲地区,所以波罗的海3国在物资过境问题上还有所收敛,一度只让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船只进港,运送其他物资的船只则被拒之门外。
受此影响,在做出出兵俄罗斯的决定之前,美国就加强了在挪威的军事存在(挪威是西约集团成员国,而不是欧盟成员国),还一度让第二舰队进入波罗的海,向欧盟与波罗的海国家施加压力。相对而言,俄罗斯反而没有向波罗的海3国施加压力,毕竟当时俄罗斯是大陆战场上的直接参战国,对欧盟成员国进行军事威胁,等于对欧盟进行军事威胁,也就等于与欧盟为敌。在一个敌人都嫌多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肯定不希望惹上第二个敌人,特别是一个强大的敌人。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远在万里之外,而美国就在大西洋对岸,俄罗斯则在身边。
在强大的军事压力面前,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与立陶宛先后妥协,放宽了对过境物资的限制,只是为了给出个说法,将物资过境费提高了好几倍,而且要求用硬通货支付,而不是拿纸币忽悠。
对此,共和国也非常无奈。
事实上,从波罗的海3国在这个时期的举动来看,有理由相信,欧盟肯定与美国达成了秘密协议,即在以保卫双方共同利益为最高目的的大前提下,尽量维持和平友好的双边关系,并且在国际关系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尽量给予对方便利。
作为中立方,欧盟的选择没有错。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欧盟保持中立也算是能够接受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美国增兵俄罗斯已成定局。
根据美国当局的相关资料,在7月份,美国陆军总共向俄罗斯增派了包括8个主力师在内的12个师,另外还运送了重量超过1200万吨的各类作战装备,以及大约1000万吨的弹药物资。到此,在俄罗斯的美军已经达到24个师,其中20个师拥有完备的战斗力,作战兵力超过40万。如果包括派驻俄罗斯的美国空军第4航空队、以及美国陆军航空兵的加强部队,俄罗斯战场上的美军总兵力超过55万。
不管用什么标准衡量,这都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战斗部队。
要知道,到这个时候,俄罗斯陆军剩余的主力部队连20万都不到,而共和国陆军投入大陆战场的总兵力才120万,其中主力部队仅有30万。可以说,单就战斗力而言,俄罗斯战场上的美军已经超过俄军,成为共和国陆军的主要对手。如果考虑到美军还拥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力量,那么美军的威胁更加不容小觑。
回过头来看,也就不难明白,裴承毅为什么希望美军把重点转向俄罗斯了。
设想一下,如果将这些美军投放到中东战场上,会是个什么结果?要知道,在全力增援俄罗斯的情况下,美军在中东地区也有大约20万地面部队。也就是说,在不向俄罗斯增兵的情况下,只需要向中东地区增派20万地面部队,也就是在6月底的时候,美军就能在中东发动一场足以取得重大胜利的战略进攻。虽然在第二轮进攻战役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已经控制了高加索通道,能够将大陆战场上的部队派往中东战场,但是在6月底,共和国陆军的主力仍然集中在大陆战场上,难以迅速完成战略转移,也就难以在中东战场上顶住美军的进攻。即便能够动用战略与战术空运力量,向中东战区增派数个战斗单位,稳住阵角,也必然进行战略收缩,从而使中东战局变得对共和国非常不利。考虑到欧盟在物资过境问题上的暧昧态度,裴承毅肯定得担心中东战局对中欧关系的影响。要知道,欧盟在没有能力前出争夺全球霸权的情况下,必然退而求其次,维护在环欧洲地区的霸权地位,也就会高度关注中东地区的局势。不管怎么说,美国不希望欧盟投靠共和国,共和国也同样不希望欧盟成为美国的帮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将美军锁定在大陆战场上,即让美军放弃中东、北上救援俄罗斯,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共和国的利益。
当然,如果就此认为杜奇威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俄罗斯,那就大错特错了。
前面提到,处理物资过境问题的时候,欧盟很有可能与美国达成了秘密协议。受此影响,即便俄罗斯战败,欧盟出兵东欧,抢在共和国之前控制白俄罗斯、摩尔瓦多、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西部地区,也不会因此与美国开战。如此一来,杜奇威就应该知道,欧亚大陆上的主战场不是俄罗斯,而是中东。说得准确一点,俄罗斯的结局不会让欧盟在两个超级大国间做出选择,可是中东局势的发展与变化却足以让欧盟挑边站队。换句话说,只要共和国消除了西北方向上的威胁,即打败了俄罗斯,就会出兵中东,控制“世界的十字路口”。只要发展到这一步,不管欧盟有没有出兵控制东欧地区,也得搭上共和国战车,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对美作战。要不然的话,欧盟就将成为美国的挡箭牌、共和国的拦路虎。不管共和国高层是觉得有必要树立第三个强大的敌人,在以击败美国为根本目标的情况下,共和国军队肯定会让欧盟做出选择。
由此可见,对美国来说,俄罗斯的最大意义是消耗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
虽然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结果是在不出兵的情况下,让俄罗斯拖出数以百万计的共和国军队,从而让美国军队能够在其他方向上发起反击,最终击败共和国,但是在出兵俄罗斯之后,美国当局没有理由改变既定战略,即在俄罗斯战场上消耗共和国军队,为其他方向上的战略反击与战略进攻创造机会。
如果将美国出兵俄罗斯的时间、以及增兵俄罗斯的行动与太平洋战场上的塞班岛登陆作战与马里亚纳海战联系起来考虑,就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美国一直没有偏离既定的战略方向,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这就是,在中东地区发起战略进攻。
杜奇威将阿尔梅尔派往莫斯科,却将部署在中东地区的20万主力部队留了下来(从增援俄罗斯的角度出发,将部署在土耳其的20万大军派往乌克兰的难度,肯定要比将国内的部队送到波罗的海与北大西洋上的港口容易得多,即便向土耳其增兵,也更加容易),足以证明美国总统仍然决定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
事实上,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杜奇威看到的机会。
设想一下,如果疯狂增兵俄罗斯的计策奏效,即让共和国当局断定美军将在俄罗斯发动规模浩大的战略反击(事实上也确实发动了战略反击),并且把俄罗斯当成主战场,那么共和国当局肯定会将主力部队留在大陆战场上。以袁晨皓的性格,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肯定会与对手打对攻战,即利用美军发起进攻时防线上的漏洞,积极主动的进行反击,并且将反击发展成战略进攻。到这一步,也就是美军在中东战场上发动进攻的时候,共和国陆军肯定会左右为难。对美军来说,只需要做到一点,即赶在共和国军队完成调整前取得胜利,就能在中东战场上取胜,至少能够多坚持好几年。
不管怎么说,打到这一步,共和国军队的处境肯定会非常艰难。
让人有点想不通的是,在7月底之前,裴承毅并没向中东战区增派部队,也没有让袁晨皓重点提防南面,而是做了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将大陆战场分成南北两个部分,由袁晨皓继续担任战区司令、并且兼任南部方面司令,而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处于半退役状态的苏劲辉上将出任北部方面司令。
随着大陆战场的战线迅速拉长,增设一层指挥机构不是什么问题,毕竟战区司令部很难照顾到所有方向。比如在第二轮进攻战役中,袁晨皓就没有让北方战线与中部战线上的部队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第七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只到战役结束,都在战场外面打酱油,这无疑是在浪费宝贵的军事力量。问题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换帅,不是欠考虑,就是别有用意。
显然,裴承毅肯定是别有用意。
客观的讲,在战区司令部下设方面司令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强了大陆战场的容纳能力,而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裴承毅打算向大陆战场增兵。更重要的是,增兵的直接目的肯定不是增加战略预备队的数量,毕竟在进攻方向有限的情况下,增派的部队再多,也很难将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只能使更多的部队在战场外打酱油。也就是说,裴承毅希望通过设置两个方面司令部,从两个方向上发起进攻,或者在两个方向上轮番发起进攻,不给对手任何喘息机会。
如此一来,任何人都会相信,裴承毅准备在大陆战场上大干一番。
毫无疑问,这也正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要知道,以裴承毅的才能,不可能不知道,杜奇威压根没有打算在大陆战场上与共和国军队拼个你死我活。在敌人明摆着要在其他方向上动手脚的情况下,裴承毅却在向大陆战场增兵,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围魏救赵,是在积极争取主动权。
问题是,俄罗斯是主要打击对象吗?前面已经提到了,真正决定欧亚大陆局面的不是俄罗斯,而是中东。如此一来,就算共和国军队在大陆战场上攻城拔寨,把俄罗斯打得一败涂地,也很难弥补在中东战场受到损失。甚至可以说,即便美军只在中东战场上取得了非常有限的胜利,也足以弥补在俄罗斯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