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1 / 2)
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
5月11日,夜幕刚刚降下,第51舰队就沿着关岛南面、由海军航空兵与攻击潜艇开辟出来的“安全走廊”进入了雅浦群岛以北的海战战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第51舰队收到了最后一份与第一主力舰队有关的战术情报。
按照这份由美军侦察机提供的情报,战场时间11日17点30分左右(即马里亚纳群岛所在的+10时区),第一主力舰队仍然在雅浦群岛北面大约600千米处,以典型的反潜与防潜航线做往返巡逻,没有南下雅浦群岛、也没有东进关岛的迹象。只是随着夜幕降临,侦察机无法继续跟踪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准确的说,是无法在夜间跟踪监视8艘“秦”级主力舰。
对这种客观事实,不管第51舰队的指挥官是否乐意,都得接受。
前面提到过,第一主力舰队并未离开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掩护区域,在其后方100到200千米左右的平流层内,至少有1个大队的j-22在巡逻待命。受此影响,前去搜寻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的美军侦察机都不敢使用主动探测设备。在此之前,美国海军损失的近百架侦察机中,八成以上都是因为使用主动探测设备暴露了行踪,被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击落。随着第一主力舰队到达雅浦群岛北面预先选定的决战海域,以战斗队列巡逻待命,美国海军甚至只能出动携带侦察设备的重型战斗机去执行侦察任务。虽然“战斗侦察机”在遭到拦截时的生存率要比那些用海上巡逻机、大型运输机改装的侦察机高得多,但是j-22的战斗性能早已得到证实,美国海军暂时没有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制空战斗机,加上j-22机群的巡逻区域延伸到第一主力舰队后方(对飞行速度在10马赫以上的战斗机来说,200千米的距离无非就是分把钟的事情),所以美国海军的“战斗侦察机”也只能使用被动探测设备,不敢贸然动用火控雷达等主动探测设备。
不可否认,外形“科幻”的“秦”级主力舰的隐身能力非常突出。作为第一种采用反常设计思路,即不再以主动隐身能力为主要指标,再次将被动隐身能力提到首要位置上的大型战舰,极具流线感的外形就是“秦”级被动隐身能力的直接体现。这种设计思路也是应对各种被动探测系统,特别是完全以被动方式工作的远程警戒雷达而出现的,毕竟所有主动隐身措施都是具有特定性的电子干扰,肯定会释放出无线电波,也就很容易被被动探测系统发现。
除了通过改善外形设计来提高雷达隐身能力之外,“秦”级还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光谱隐身能力、特别是红外与紫外隐身能力。比如为了提高红外隐身能力,“秦”级采用了最新式的能源系统,功率转换率(即电源输出功率与可控聚变反应堆输出功率的比值)由以往不到50%提高到85%,相当于提高了70%。虽然这么做的代价极为巨大,即能源系统的单位功率降低了50%以上,即在同样输出功率的情况下,能源系统的质量提高1倍以上,但是由此带来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即战舰的整体热辐射强度降低八成以上,再加上覆盖整艘战舰的喷淋降温系统,“秦”级的热辐射水平能够控制在背景辐射的105%到110%之前(即辐射强度仅比背景辐射高出5%到10%),而“秦”级之前的其他大型战舰的热辐射水平都在背景的125%到130%之间,如同航母这种无法配备整体喷淋系统的大型战舰,热辐射水平甚至在背景的130%以上。从理论上讲,热辐射水平每降低5个百分点,被红外探测设备发现的距离就将缩短66%,即三分之二。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美军侦察机上的红外探测设备对“秦”级的最大发现距离不会超过50千米,而在此之前,“秦”级上的被动探测系统肯定能够发现美军侦察机,并且呼叫防空掩护。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级以6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只配备了6门电磁炮,没有第二种攻击武器,除了共和国海军对新型电磁炮的高度信任之外,还与其过于强调被动隐身的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保守估计,在大约30000吨的舰体质量中(6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除了舰体之外,还包括战术标准状态下满足全部官兵的生活物资、官兵个人物品、按照三分之二战斗基数配备的弹药等等,而舰体质量一般占标准排水量的一半左右),大约有6000吨与被动隐身设计有关,大约占了20%。如果按照传统设计理念,即强调主动隐身能力,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强被动隐身能力,可以将这个比例控制在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将多余的质量用在武器系统上,“秦”级的武器系统配制率就能超过15%,达到与巡洋舰相当的水准。
白天的时候,美军侦察机还能用工作在可见光频段的被动探测系统跟踪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虽然可见光隐身技术早就有人提出来,但是纯粹的可见光隐身技术还远为到成熟利用的地步,所谓的可见光隐身技术,实际上都是视觉欺骗技术,像变色龙一样,通过融入背景来欺骗敌人,而不是以完全透明的方式来避免反射与折射可见光。这种融入背景的欺骗技术用来对付人的肉眼还不错,要想骗过高性能计算机就不大可能了。不管怎么说,在数十千米高度上飞行的侦察机发现特定海域内的舰队肯定要比舰队发现上百千米外的侦察机容易得多,因此得到计算机辅助系统支持的可见光探测设备是最可靠、最受重视、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被动探测设备。
问题是,到了夜间,可见光探测设备的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
从理论上讲,即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仍然不是绝对黑暗,人的肉眼看不见不等于电子设备看不见,问题是,对图像进行信号增强处理之后,肯定会失真,而这种细微偏差会随着上百千米的探测距离而被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使得图像模糊到让计算机无法从中甄别出目标,也就使得探测系统失去工作能力。
虽然通过缩短侦察距离,即减小图像的放大倍率,可以有效降低误差,但是前面提到过,在距离足够近的情况下,“秦”级的被动探测系统就能发现美军侦察机,并且呼叫附近的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
由此可见,在11日夜间,美军侦察机仍然能够探测到第一主力舰队里的护航战舰,却无法继续跟踪8艘“秦”级主力舰。
虽然在战场附近,还有不少的美军攻击潜艇在搜寻与跟踪第一主力舰队,这些潜艇上的被动声纳能在数百千米外发现高速航行是水面舰船,并且在100千米左右精确定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被动声纳能够发现关闭了主推进系统、在随波控制系统帮助下、漂浮在海面上的大型战舰。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在公海上发生了数十次舰艇碰撞事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遭到跟踪的大型战舰与高速逼近、试图到潜望镜深度探查水面情况的潜艇发生的碰撞,这些碰撞的主因都是潜艇的被动声纳很难发现关闭了主推进器,而且由随波控制系统操控的大型战舰。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主力舰队的指挥官愿意,在入夜之后就能让8艘“秦”级主力舰脱离编队。虽然这么做非常冒险,因为到天亮的时候,美军侦察机就能再次派上用场,而没有护航战舰掩护的主力舰,不但容易遭到空中打击,还更加容易遭到来自海面下的袭击。但是在该海域附近有不少共和国海军的舰队与船队,比如在北面不到500千米处,就是从那霸到塞班的主航线,而在这条航线上,随时都有好几支船队与舰队往返穿梭。如此一来,第一主力舰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用错误的信息把美军引上错误的道路的大好机会。
如果在2天前,这还算不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美国情报机构已经证明,“秦”级上的新式电磁炮在制海作战时的有效射程在1200千米左右,最远不会超过1500千米、最近也在1000千米以上。因为“秦”级没有配备其他远程攻击武器,所以只要将距离保持在1500千米以上,第51舰队就不需要考虑来自8艘“秦”级主力舰的威胁。虽然在第一主力舰队中,还有与主力舰数量相等的防空巡洋舰、同样多的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多达16艘的反潜舰艇(其中8艘反潜驱逐舰,8艘反潜护卫舰),而且这些战舰基本上都有能力携带射程超过3000千米的巡航导弹,但是从常理上推断,这些战舰的首要任务是掩护8艘主力舰,因此携带的主要弹药是区域防空导弹,而不是反舰导弹与巡航导弹。更重要的是,这些舰艇都在美军侦察机的监视之下,只要发射导弹就会被发现,也就没有可能对第51舰队发起突然袭击。
随着第51舰队进入马里亚纳群岛以西海域,距离决战战场越来越近,美军指挥官就不得不重点考虑来自8艘“秦”级主力舰的威胁。
当然,美军指挥官对“长滩”级的性能还是有信心的。
作为主力舰,首选武器肯定是大口径电磁炮。虽然8艘“长滩”级在完工之后没有进行全面测试就交付给了美国海军,而且在舰队官兵到位之后就从新奥尔良出发,只在途径波多黎各的时候,借助龙卡多尔岛(位于加勒比海西部,距离波多黎各大约1300千米)上的海军靶场,测试了新型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以及各种弹药在最大射程时的偏差率(即50%弹药撒布范围的最小直径)。虽然各项性能都达到了设计指标,部分还超过了设计指标,但是美军指挥官(当时还不是第51舰队)并不知道,这次费时费力的测试,让舰队在到达巴拿马的时候,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补充弹药,正是这一耽搁,让共和国天军的小型侦察卫星发现了美军舰队的行踪。
不管怎么说,“长滩”级的主炮确实足够优秀。按照美国海军的设计指标,使用2000磅级弹药的时候,最大射程不低于1500千米,有效射程则由实际情况决定,即在本舰单独作战的情况下,不低于1000千米、在得到情报支援的情况下,则应超过1200千米,最好能够达到1500千米。当然,这种被美军命名为mk13mode1的电磁炮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有比较明显的缺点,最显著的就是不能灵活配备弹药。按照美军的设计指标,mk13mode1只有两种级别的弹药,一是2000磅级全装弹、二是1000磅级半装弹。两者都有5种不同型号的弹药,即穿甲弹、半穿甲弹、高爆弹、集束子母弹与多用途非杀伤弹,而两者的最大区别就质量不同,其他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接近。为此,半装弹还得使用特制的适配器,才能正常发射,而使用半装弹的主要原因不是增加射程,而是全装弹的价格过于昂贵,而且在对付特定目标之外的大部分目标时威力过剩。当然,还有一个美国海军不愿意承认的理由,那就是受设计与材料影响,mk13mode1型电磁炮以最大功率发射炮弹的时候,加速器的工作寿命远远低于海军的战术指标,因此只能通过使用半装弹来降低发射功率,提高加速器的工作寿命。由此带来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电磁炮的内弹道没有得到优化,也就无法通过安装口径适配器的方式来使用mk11与mk12(均为1000磅级海军型电磁炮)的炮弹,必须按照新的标准生产新的弹药,从而增添了后勤保障的难度,更加降低了弹药的通用行,使得mk13不太适合用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总而言之,作为主力舰的头号、甚至是唯一主战装备,mk13mode1的性能缺陷,必然会对“长滩”级的战斗力产生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海军不惜将“长滩”级的最大航行速度降低到60节,也要为其配备数百具导弹发射管,也与mk13mode1的性能缺陷有直接关系。问题是,这些原本用来弥补主战武器性能缺陷的攻击手段,反而成为了美军指挥官眼里的主要进攻手段,即“长滩”级不是用大口径电磁炮作战的主力舰,而是用反舰导弹,特别是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作战的“武库舰”。
暂且不说“长滩”级上的重型反舰导弹能够对“秦”级产生多大的威胁,首先来看看美军的战术思想。
前面已经提到,mk13mode1的最大射程在1500千米左右,而在单独作战的情况下最大有效射程却只有1000千米,只有在得到情报支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这一点说明,制约制海武器作战距离的不再是射程,而是侦察与引导手段,即搜集战术情报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个问题在“秦”级的身上也体现得非常明确,即在仅依靠本舰的探测手段的情况下,正常交战距离肯定在1200千米之内。再把眼界放宽一点,即便在航母战斗群中,侦察手段仍然是制约舰载航空兵攻击能力的主要因素。比如在马尔代夫海战中,失去岸基航空兵支持的美军舰队就不得不拿出宝贵的重型战斗机去执行侦察任务,对舰队防空作战与进攻作战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接下来的马里亚纳海战中,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舰队都在岸基支持不充足的情况下行动,结果都遭到重创。这些战例都足以说明,在获得更加有效的情报搜集手段之前,提高制海武器的攻击距离、或者说制海武器的攻击距离对海战的影响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不为“秦”级配备其他制海武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说直接一点,在探测1500千米外的目标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发现更远处,比如3000千米外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为战舰配备射程达到3000千米的重型巡航导弹也就毫无意义了。
也许有人会说,在联合作战大行其道的时代,一种武器的性能并不足以决定整个武器系统的性能,在制订性能指标的时候也就不能局限于自身的战术使用范围,而应该以武器系统的高度来综合考虑性能指标。
这种说法没有错,可是具体实施方法却有待商榷。
因为在现代化的防空系统、特别是软硬结合的舰队防空系统面前,航空作战效率已经非常低下,真正有望让“航母”卷土重来的只有“海军型”的空天战斗机,而这种新式战斗机一时半会还不可能投入战斗,更不可能立即进驻航母,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以新型电磁炮为主战武器的主力舰成为了最为有效的制海作战平台。在以主力舰为核心的舰队中,最需要的就是远程侦察手段。虽然在海洋战场上,能够伴随舰队高速活动的,最为理想的侦察平台就是部署在航母上的重型战斗机,但是在仅仅以侦察为目的的情况下,专门为主力舰队配备航母,显然过于铺张。更重要的是,重型战斗机的首要任务是防空,而不是侦察。在仅仅以侦察为目的的情况下,还有很多其他手段能够顶替重型战斗机,比如用电磁炮发射、具有自主航行能力的“炮射无人侦察机”,也就是常说的“侦察炮弹”。从理论上讲,侦察炮弹的射程肯定要比其他弹药更加远一点,而且可以通过增添续航发动机等等方式,让侦察炮弹在到达目标区域上空的时候自主飞行一段时间,从而提高射程。问题是,这并不等于在以主力舰为主要力量的海战中,交战距离越远越好。
决定主力舰交战距离的,除了看得多远之外,还有能不能打得准。
虽然在电子设备大量应用的时代,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即所有弹药都采用了制导控制系统,即便是一些小口径弹药,都有炮口修正系统。但是为了对付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主力舰的制海弹药都采用了末段非制导的攻击方式,即在弹道末段,不再对炮弹的飞行路径进行控制。如此一来,在攻击海上目标的时候,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炮击精度肯定不会太高,只能通过增强炮击密度的方式来打击敌人。因为炮弹的撒布范围会随着射程增加而增加,而且一般与射程成正比,所以不管什么电磁炮,在确保一轮炮击至少击中目标、或者要使命中率达到某一标准的情况下,就有个最大射程。事实上,这基本上就是电磁炮的最大有效射程。
前面提到过,“秦”级主力舰的新型电磁炮的最大射程很有可能在2000千米左右,但是在实战中,最大交战距离却在1300千米左右,而且很少超过1200千米。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在1200千米处,炮弹的撒布范围已经非常大了,要想确保在一轮炮击中至少命中目标一枚炮弹,继续提高射程就没有任何意义。更重要的是,“秦”级的主炮备弹量非常有限,全速开火的话,最多坚持10分钟,而任何一场海战的持续时间都不会这么短,所以在作战使用的时候,肯定得设法拉近距离,提高命中率,减少弹药消耗量。
因为配备了几百枚导弹,还增添了区域防空系统,所以“长滩”级主炮的备弹量不大可能超过“秦”级,就算超过,也不会超过多少。如此一来,除非美军指挥官对战舰上的远程反舰导弹有足够的信心,不然就不会在1500千米外向“秦”级开火,而应该竭尽所能的将交战距离缩短到1200千米、甚至是1000千米以内。
这时再回来看“长滩”级上配备的远程反舰导弹,就算这些导弹能够让战舰在1500千米外发起攻击,在数量有限,还得突破对方的综合舰队防空系统的情况下,其实战价值确实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