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要事要人(2 / 2)
因此,皇帝陛下明令御膳房,取消备份,杜绝浪费。而且在邀请大臣共同进膳时,就在摆放在自己面前的盘碗中,端给大臣享受,有时甚至还将自己爱吃的,在留出一半之后,剩下的就原样端到大臣们面前。
而在被“留饭”的大臣们看来,这丝毫没有“嗟来之食”的意思,反而显示了皇帝陛下与臣下无间的宏大胸怀。其实他们更想要的,本来是皇帝陛下的残汤剩饭。
皇帝陛下也并非要通过一起进膳,于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窥探别人的*,若是那样的话,赐膳就不是荣耀,而是惩罚了。
与朝中大臣共同进膳时,多数情况下皇帝陛下都是只聊些家常,除非有必须尽快做出决定的事情,基本上不谈论政事。这种方式不会让人感受到压力,非常令人乐于接受。
但是,就在这种轻松惬意的氛围中,皇帝陛下却是找到一条慢慢地将自己融入了这个时代的捷径。
毋庸讳言,这些朝廷的官员,不管是首辅阁僚还是翰詹科道、甚至是那些不入流的微末之徒,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家庭的组成,以及处理一些事情的方式方法,无疑对了解他们整个阶层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是这个社会的最主要的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无疑对加强统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社会精*英阶层的支持,政权的稳定性是极为可虑的。
这个道理,不仅是在这个时代,也不仅是在大明、在华夏,前数千年后数千年,不论是中土还是泰西,这都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而皇帝陛下了解大明眼下这个时代社会精*英阶层的状况,并非是要一味地顺从他们,要谄媚他们,而是要号准他们的脉搏,衡量一下他们能够接受多大程度的改变。
如此说,并非就预示着皇帝陛下没有底线,可以一味地退让……不过,皇帝陛下的底线是可以“调整”的,当然了,目前的底线就是政局绝对要保持稳定,这是最后的底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退让的。而过一段时间,一俟孙传庭的军校渐成规模,而且逐渐的开枝散叶、皇帝陛下的手中有了足够的力量,底线也就是到了该往前“调整”的时候了。
而皇帝陛下感冒“翻脸无情”的历史评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改变是必须的,也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否则大明王朝就只能走向灭亡,寿终正寝就是祈求到的最好的结局。
但是就目前来说,过大的改变,过于激烈的变革,肯定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若是没有后金等外敌环俟的情况下,大明王朝乱也就乱一番吧,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早晚也会归于平静……甚至,最坏的结果,也无非就是改朝换代,可那毕竟还是汉家的江山,数万万黎庶,也不会遭受外族的欺压……
可如今的局面,却是令大明王朝不能出现过于剧烈的震荡,否则虎视眈眈的北方女真,甚至那些死而不僵的蒙古人,都有可能趁虚而入。
实事求是地讲,皇太极毕竟也是数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人物,虽然不便过于彰显敌方士气,可若是大明王朝稍有疏忽,让后金度过了眼前的难关,以大明王朝积重难返、庞大而又无比脆弱的身躯,究竟鹿死谁手还真的难以断言。